治癒憂鬱症的另一選擇-星狀神經節阻斷術

醫生說我想太多

家人說我太好命

同事說我職業倦怠

死黨說我中年危機

※<病例一>恐慌症

 

年近半百的K太太,三年多前經由精神科證實罹患恐慌症,吃處方藥一年,病情時好時壞,沒有太大的起色,卻吃出了蕁麻疹。為了治療蕁麻疹,她又開始服用皮膚科的藥物。也不知道是吃藥太多,還是身體真的已經壞到一個程度,她變得無法入眠,最高紀錄是連續十五天,不能好好睡上一覺。

又不知從何時起,她發現自己總是噴嚏連連,淚水、口水與鼻涕齊飛,好不痛苦。本來以為是過敏,但是做了各項過敏檢測,卻證實與過敏無關。换了好幾家醫院,始終治不好。最後,終於有一位耳鼻喉醫師告訴她,這可能是「血管運動性鼻炎」,簡單的說,這是一種類似過敏,卻不是過敏的鼻病,病因是自律神經失調。

  自律神經失調該找誰來醫呢?K太太一打聽,找到了我。注射「星狀神經節阻斷療法」七次以後,K太太已經可以自然入睡;十次以後,鼻塞的問題解決了,呼吸輕鬆順暢。

K太太因而對我的治療信心大增,介紹另一位同樣受緊張焦慮所苦的病友來找我。她的這位朋友,也在「星狀神經節阻斷療法」的治療下,很快恢復健康。

 

※<病例二>憂鬱症

 

M太太在商場上叱剎風雲,因為眼光獨到、投資得法,未到半百之年,已經累積數億身價。儘管錦衣玉食、事業如日中天,她卻感覺生活愈來愈了無生趣,心情沮喪到了極點,電話不肯接,連開口的力氣也沒有,到後來甚至站在樓梯上,就有一股莫名的衝動要往下跳,嚇得她不敢住家中的獨棟豪宅,只好暫時委身飯店。

因為憂鬱症的症狀已經十分明顯,連她自己都心知肚明,再不看精神科勢必過不了難關。可是她覺得精神科用藥對她幫助似乎有限,因此經人介紹,來問我是否有辦法幫她。

  她每次到我的診間,就會說起痛心的往事,包括小時候父母感情不睦,把她像沒人要的孩子一樣,丟給外祖母帶;又憶起當年她如何悲憤的下定決心,將來要賺大錢讓父母後悔沒有珍惜她;還有丈夫個性吊兒郎當,她不得不一個人打拼,吃了好多苦等等。她邊說邊哭,淚水決堤,總是把臉都哭腫了。

  後來,我建議她做「星狀神經節阻斷療法」,療程進行到三十次以後,為了達到最理想的效果,她主動表示要停用精神科藥物。出乎我意料的是,停藥後,她沒有出現任何藥物反彈症狀,精神狀況也十分穩定。現在,她每隔一些時候還會回來找我注射,用來緩和平日工作緊張、用腦過度傷害。

 

 

※<醫生的話>

 

○精神疾病有百變症狀

 

一位雙鬢花白的老父,帶著他正值青壯的孩子來找我。這名二十多歲的青年,眼神滿佈戒慎恐懼,雙肩高高聳立,脖子被他不自然的姿勢往前用力擠壓,僵直的弓成六十度角。他雙手緊緊握拳,手臂上暴突的青筋好像地圖上縱橫交錯的大小河川。我看著他三秒,不自覺的也感到緊張起來。

「醫生,我有焦慮症,而且我還會恐慌,你知道嗎,是恐慌症,你有辦法處理嗎?」「我知道,這些我很清楚的。」為了安撫病人的情緒,我一邊說,一邊很自然的輕輕拍了拍病人的肩,沒想到這位年輕人居然驚恐的彈了起來。

  這是十分典型的精神官能症表現,病人的身心過度緊張,但是本身有清楚的「病識感」,能認知自己有某些異常。

  精神官能症的成因有多方面,有可能是先天的腦細胞功能脆弱,也可能是後天生活經驗造成的心理因素。但是醫學上為了強調此症的心理因素,所以就把它劃分為「精神疾病」,病人必須找精神科診治。但其實,身與心是人的一體兩面,不可能分割,精神疾病不是只有精神症狀,也會同時表現出生理上的病痛,例如頭痛、心悸、拉肚子等等,病人如果不明就裡,便會分頭去找各科,頭痛看神經內科、心悸看心臟科、拉肚子看胃腸科,結果都看錯科。

 

○精神官能症的患者能自覺到有問題

 精神官能症只是個籠統的稱法,依照病人的精神症狀表現,可細分為多種。以焦慮為主要表現者,稱為「焦慮性精神官能症」;以歇斯底里為主要表現者,稱為「歇斯底里性精神官能症」;以恐慌畏懼為主要表現者,稱為「恐慌症」;以強迫行為為主要表現者,稱為「強迫性精神官能症」;以憂鬱為主要表現者,稱為「憂鬱性精神官能症」;此外,還有衰弱性精神官能症、慮病性精神官能症等等。

  精神官能症的病人本身有「病識感」,能自覺本身有精神上的障礙,會想要尋求醫療,「精神病」則不同。精神病患對各種妄想或幻聽、幻視都當真,分不清真假,也不覺自己有問題,別人說他瘋了,他還會反脣相譏,說別人才是瘋子。

 

 

○為什麼是我?

  精神官能症的病人會感到強烈的緊張不安,時日一久,就容易引發自律神經失調。由於交感神經過度亢奮,肌肉長期處於緊張狀態,所以病人總是抱怨全身僵硬、酸痛疲勞,伴隨有心悸頭暈、失眠睡不好等神經衰弱症狀。

  精神官能症的病人和家屬,都在問一個問題;為什麼是我?為什麼別人都好好的,只有我承受不了現實生活?

大致上來說,這樣的病和個人的成長經驗有密切的關係。長輩的言行與價值觀,會透過耳濡目染,烙印在孩子的潛意識中。印染到偏差思想或晦暗消極的人生觀,抗壓力就會比較低,而容易在際遇不順的時候走偏鋒。又如果對社會的欲求沒有得到滿足,或是情緒不斷處在矛盾衝突當中,也可能造成精神障礙。

大體上來說,有以下幾種性格特性的人,比較容易面臨精神障礙的困擾。

敏感性性:神經質、容易緊張焦慮。

依賴性性:受到過度保護,對自己缺乏自信,意志比較薄弱。

強迫性格:臨事缺乏彈性,固執不願變通,還有苛求完美的傾向,對事反覆思考。

炫耀性格:本身缺乏自信,渴望贏得別人的認同,所以努力對外炫耀。

  也就是說,凡事過度認真求好、長期勞心勞力、社會適應性低、虛耗能量、精力空轉、缺乏自信心與安全感的人,比較容易受到精神情緒的折磨。

 

○診病必先診心,病人的絃外之音要懂

  「診病必先診心」,幾乎所有的病都從情緒而來,因此不論醫生專攻的是哪一科,都不能不修「疾病心理學」。尤其東方人比較不善表達情緒,該說的話不知從何說起,一一隱忍下來的結果,成為內在的情緒衝突,最後從肉體的異常和病痛表現出來。所以頭痛未必真的是腦部有病變,胸悶也不見的是心臟或胸腔有問題,醫生要聽懂病體的「絃外之音」,才不會被複雜的症狀耍得團團轉。

 

○單純的心理輔導效果有限

當我們置身在情緒的黑色漩渦時,往往也是身心能量最低落的關卡,這時候愈是想要理出頭緒,就會被情緒的網子纏得愈緊,只會愈想愈亂,愈亂愈悲觀,所以單純的心理開導,效果非常有限。對於精神官能症的患者,醫生必須要拿出更具體的實質幫助,不僅能作用於精神,也要能影響肉體,才能同時提升兩者的能量,協助病患脫離困境。

 

 

○作用原理不同,星狀神經節阻斷療法沒用精神科用藥的副作用

至於什麼是「不僅作用於精神,也能影響肉體的實質幫助」呢?很多人就想到了精神科用藥。

臨床上可以見到一些病人不斷抱怨全身各種病痛,每次在診間叨叨絮絮,沒完沒了,醫生只好開給他鎮靜安眠藥。剛開始效果非常好,病人嘖嘖稱讚,卻不知這類鎮定劑只要連續使用超過兩星期,就會上癮。如果一下子停藥,病人會出現非常痛苦的戒斷症狀。所以我對這一類用藥總是戒慎恐懼,儘可能避免。

「星狀神經節阻斷療法」完全沒有用藥依賴或上癮的疑慮,因為它並不是抑制或麻痹腦部的某些活動,而是去平衡失調,讓亢進的紓緩下來,而讓失去動力的重新活躍起來。這一機制,主要是發生在腦部的下視丘。

 

 觸發腦部自我調節功能,有效治療情緒風暴

  腦部的下視丘是傳遞緊張訊息的最大發報中心,當狀況危急的時候,它的警報器會大鳴大放,警告身體進入備戰狀態。可是如果警報器過度靈敏,動不動就鳴叫,身體被迫時時處在備戰的壓力狀態下,一定會因為彈性疲乏而發生短路,腦部血流受阻引發貧血缺氧,指揮中心愈發緊張,於是頻頻出亂子。

  我們暫時阻斷位在頸部的星狀神經節傳導路徑以後,緊張的訊息不能繼續往下傳遞,身體得以獲得片刻喘息,此時腦部血流量為平時的一˙八倍,正好充分供氧,協助腦部進行自我正常調節。藉由每一次注射的機會,已經紊亂的腦部中樞系統逐漸修正步伐,病人可以感覺到病痛的症狀緩和下來;而隨著注射次數的累積,身心也慢慢走上正常軌道,病人便能逐步脫離情緒的風暴,而在我看來,這才是不僅作用於精神,也能影響肉體的實質幫助  

arrow
arrow

    陳俊峰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